1952年秋,一场战役打出了新中国的军威国威,他们的英勇事迹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战争故事片《上甘岭》。
影片于1956年上映,它用丰富的艺术语言、独具匠心的细节处理表现了志愿军战士们的英雄气概。
《中国文艺 · 向经典致敬》——电影《上甘岭》。
▲一个视频带你了解电影《上甘岭》
▲电影《上甘岭》海报
作曲家刘炽之子刘欣欣
电影《上甘岭》中杨德才扮演者张亮
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馆员岳晓湄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李镇
01
一场战役诞生一部电影
▲电影《上甘岭》片头
▲电影《上甘岭》剧照
1954年初,电影《上甘岭》的两位导演林杉与沙蒙以志愿军战士的身份赴朝采风,深入上甘岭体验志愿军战士的生活。他们觉得这些年轻的战士们为了保卫国家,拿生命、拿肉体来抵挡子弹和炮火,这种震撼,沙蒙用“惊天地而泣鬼神”来形容。
▲沙蒙、林杉等人赴朝采风合影
▲沙蒙、林杉采访笔记
02
还原真实,再现上甘岭
▲电影《上甘岭》剧照
▲电影《上甘岭》剧照
当年的拍摄条件有限,想要还原逼真的战斗场面,不仅是美术设计,每个工种也都收到了导演的指示,全力还原真实的战斗场面。导演更是亲自画了故事板,把镜头设计得非常细致,手绘的人物脸上还有光影效果,拍摄的细节也在其中标注得非常清楚。
▲导演手绘坑道设计图
▲导演手绘故事板
▲电影《上甘岭》剧照
03
生动又真实的英雄战士
▲电影《上甘岭》剧照
▲电影《上甘岭》剧照
▲电影《上甘岭》剧照
▲电影《上甘岭》剧照
电影《上甘岭》作为一部优秀的群像电影,每一个角色的塑造也都是有血有肉的。影片拍摄最初,剧组在筛选演员时,不仅要求演员的整体气质必须符合剧中的角色刻画,还在年龄、外貌等细节有着严苛的要求。一个个生动饱满的人物形象,将观众迅速带入到上甘岭的故事中。
▲电影《上甘岭》中杨德才扮演者张亮
做客《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
如今,虽然电影《上甘岭》中的大部分演员都已经离开了人世,但他们在影片中塑造的鲜活形象却依然深深地烙印在观众的脑海之中。
04
为电影《上甘岭》配乐让刘炽多了一双“儿女”
▲电影《上甘岭》中主题曲和插曲的作曲者 刘炽
电影《上甘岭》公映后,其中的主题曲《英雄颂》和插曲《我的祖国》成为了赞美祖国、歌颂英雄的经典旋律。在电影拍摄完毕后,导演沙蒙特别想加入一首优美抒情的歌曲来缓冲紧张的战争气氛,词作家乔羽和作曲家刘炽闭关沉淀、反复斟酌,创作出了歌曲《我的祖国》。作曲家刘炽把歌曲《我的祖国》当成柔美明媚的“女儿”,把主题曲《英雄颂》比作了威武不屈的“儿子”。
▲作曲家刘炽之子刘欣欣做客《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
▲在《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现场,
王莉演唱电影《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
本期致敬嘉宾:
▲影视演员 张亮
代表作:《林家铺子》《上甘岭》
《喜盈门》《革命家庭》
▲作曲家刘炽之子 刘欣欣
▲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馆员 岳晓湄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李镇
致敬词
一段往事,一种精神
一座巍峨的山岭
一条大河,一首赞歌
一缕幸福的憧憬
一条坑道,一个连队
一群最可爱的人
一腔热血,一份忠诚
一生守护的和平
不怕牺牲是为了不再牺牲
勇敢冲锋,是为了万世太平
既为勇者,又何惧狭路相逢
打得一拳开
换得安身立国的安宁
《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
——电影《上甘岭》
致敬词撰文:杨启舫
4月22日(本周六)18:00 CCTV-4
《中国文艺 · 向经典致敬》
——电影《上甘岭》
4月22日(本周六)12:00
观看全网首发
来源:CCTV4《中国文艺》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新媒体